作者 | 袁宁
编辑 | 丁广胜
搜索这个词,正在失去 20 年前的含义。
7月2日,百度发布十年来最大的一次搜索改版。原本熟悉的搜索框,被升级为“智能框”——更大,也更主动,不只是接受输入,更能调动 AI 能力、交付复杂任务、生成视频与图文。
这是一场不可避免的变革。Perplexity 等 AI 原生搜索产品来势汹汹,小红书、抖音等内容平台悄然蚕食用户的注意力。
一个多月前,谷歌在 I/O 大会上宣布 AI 搜索从实验室“毕业”,正式进入商用。“AI Mode”将搜索从信息查询工具扩展为具备理解与行动能力的助手,可以完成比价、试衣、结账等复杂任务。
而对于百度来说,搜索是它的起点,也是它最重要的护城河。如今,它必须重新证明自己:AI 时代,它还配不配成为第一入口?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也交流了百度副总裁、搜索总经理赵世奇,试图从这位一线操盘者的视角,理解这场变革背后的判断与路径。
这是一场关于“入口地位”的自我救赎,也是百度在 AI 浪潮下的一次重构与冒险。
百度搜索
到底变了什么?
此次更新,百度将新版搜索系统划分为三层架构:
底层是多模态模型底座(以文心一言为核心,同时整合自研视频生成模型Muse Steamer与DeepSeek等外部模型),中间层是MCP调度平台、Agent工具和真人服务,最上层是面向C端的“智能框”、信息流产品“百看”和升级版AI助手。
据介绍,截至目前,百度搜索开放平台已接入1.8万+优质MCP。
这意味着,百度搜索已不再是“关键词+链接”式的被动信息查找,而是可以通过一句话Prompt调取图文、音视频、AI工具甚至真人服务完成任务的“AI任务入口”。
升级后的“智能框”具备更强交互能力:
支持千字级文本输入,理解更复杂的意图;支持拍照、语音、视频输入,适配更多使用场景;直接集成AI写作、AI作图、AI生成旅行计划等工具;引导用户用“不会写prompt也能用AI”的提示词,如“帮我写高雅五字对联”。同时,搜索结果页用户看到的也不再是冰冷链接,而AI整合出的多模态内容——百度称之为“百看”。既有文本、表格,也有视频、图片,还能接入智能体或真人服务。新搜索,也变成了内容消费场。
此外,AI助手能力也被重做,加入视频通话、一站式任务面板、富媒体输出、深度搜索等功能,并支持多种方言识别。
这套改版背后最关键的转变是:百度不再把搜索当作“获取答案”的工具,而是一个“交付结果”的平台。
用户可以用一张图片提问、用一句话描述任务、用自然语言下达目标,再由系统自动调度大模型、工具和内容模块来给出结果。
百度为什么要在
这个节点重做搜索?
要理解百度搜索的这次变化,还要明白百度此刻在经历什么。
首先,是AI对搜索范式的重塑。
从ChatGPT掀起的对话式交互、到谷歌I/O大会宣布AI搜索进入默认模式,全球范围内的用户习惯和搜索引擎的交互逻辑,正在从“关键词找链接”转向“意图达成任务”。
“今天搜索一定不仅仅是找到那么简单,也不仅仅是知道那么简单,”赵世奇说,“搜索的本质正在从‘找到’向‘得到’甚至‘做到’迁移。”
这意味着,搜索的链路不再以提供信息为终点,而是以用户完成任务为目标,AI将成为这个链路中的执行器、翻译器和组织者。百度“智能框”正是为此设计:支持更复杂输入、更直观输出,以及多模态调度与结果交付。
其次,是内容平台对搜索空间的挤压。
信息获取入口不再只有搜索引擎,用户花更多时间在小红书、抖音、知乎等内容平台,通过“推荐”获取碎片化信息。这些平台一方面切走了用户注意力,另一方面也重构了“问题-答案”之间的通路。
“搜索已经不是我们20年前理解的搜索了,”赵世奇坦言,“今天我们不仅在和其他搜索引擎竞争,更是在和所有信息供给平台竞争。”
尤其是在用户需求模糊、问题非结构化的场景中,传统搜索的“弱连接”正在被内容流所取代。百度需要用AI工具重塑连接能力,让用户回到“主动查找”的路径上。
第三,百度自身到了非改不可的阶段。
这次搜索框升级,不只在搜索产品层面进行重构,更是百度对自身AI战略的一次集中体现。从大模型、视频生成模型,到MCP、Agent和内容重构能力,这是一场对百度技术和生态能力的系统释放。
“真正的AI搜索,不该是AI接一个搜索,而是搜索和AI模型的深度融合。”赵世奇表示,百度拥有双重优势:一方面是20年积累的网页索引与信息理解能力,另一方面是大模型产品文心一言的持续演进,二者结合才能实现“1+1>2”。
百度要重新赢得“入口”,
靠的不是最强,是最有用
但要成为AI时代的“超级入口”,靠的不仅仅是大模型能力,更关键的是:能不能承接住真实的用户需求。
赵世奇对此有清晰的判断:“不是所有人每天都有复杂任务。很多时候大家只是想看看、想知道、想处理一些琐碎但具体的事情。”在他看来,百度搜索的使命不是“炫技”,而是“用AI做对用户真正有用的事”。
围绕这一目标,百度打造出了一套差异化策略:
第一,不靠“最强模型”,靠“最强调度”。百度明确开放策略,不是所有模块都自研,也不把AI搜索限定在文心大模型自身的能力边界之内。新版架构中,MCP支持接入第三方模型、Agent、工具,只要更好,就可以接入。
赵世奇说:“我们不是非得什么都自己做,别人做得更好,我们让出位置也没关系。”
第二,从“给结果”转向“交付任务”。用户不仅能搜,还能写、画、剪视频、生成攻略。一句话Prompt生成三分钟视频,或用拍照功能进行电器故障识别、旅行导航。
这让搜索不再只是获取答案,而是成为通向完成动作的中介。
第三,推动开放生态,把入口让给“更聪明的伙伴”。
赵世奇特别强调,“现在不是我们主宰整个搜索流程,而是我们希望成为能力调度平台,成就别人的同时成就自己。”
百度愿意为AI创业者、小模型、小工具提供流量入口,跳出传统平台“流量壁垒”的思路。
守住入口,不靠重大发布,
而靠长期主义的“慢变量”
百度这场搜索大改版,确实向市场证明了它在AI基础能力上的厚度。但要真正守住“AI时代的信息入口”,远不止一次升级所能解决。
无论是“百看”的富媒体结果,还是智能框中的多模态交互,本质都是在用AI降低“找问题—找答案”的路径阻力,重塑“搜索场”。
但是,AI搜索产品形态远未定型,百度也无法靠一次发布赢得所有人的信任。
赵世奇强调,这是一个进行中的命题,甚至“没有成型的标准答案”。
“我们愿意改,但不会为了变而变。”赵世奇认为,百度需要的是在变与不变之间找到平衡——产品形态可以调整,但生态规则必须稳定。
攻易,守难。百度曾在Web时代靠搜索赢得入口之战,如今在AI时代,如何守住位置则是关键。
它手里握有搜索的遗产,也握有大模型的能力。而能否走到最后,得看它是不是能持续用慢变量去构建那座新入口的大门。
成都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