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超大城市垃圾分类怎么破?广州用5年给出这份高分答卷
南国秋日,天高云淡。
全运场馆整装待发迎接八方来客,绿色低碳理念深度融入每一处设计;十万“红马甲”穿梭忙碌于街头巷尾,成为文明流动的风景;三千个整洁美观的星级投放点,成为社区新标识……这幅生机勃勃的城市画卷,正是广州以垃圾分类推动绿色转型、提升治理现代化的真实写照。
垃圾分类,是习近平总书记关心的“关键小事”,更是关系生态文明建设和民生福祉的“国之大者”。以“十四五”规划为蓝图,广州以排头兵的担当、先行者的魄力,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垃圾分类作为推动城市绿色低碳转型、提升治理现代化水平的重要引擎。
五年蝶变,成就示范。从“垃圾围城”到“无废城市”,从“政府独奏”到“全民交响”,从“行为习惯”到“文明风尚”、从“网格治理”到“智慧范式”——
这是一条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探索之路,是一条提升市民获得感幸福感的民生之路,是一条探索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创新之路。

2 盛会加持,广州上大分!垃圾分类五年,城市颜值卷起来了
花城广州,一场体育盛会与一座城市的绿色转型正深度交融。
不久前完成十五运蹦床项目比赛的广州体育馆,“垃圾分一分,环境美十分”“垃圾分类,全民参与”等宣传标语在场馆内外随处可见。在观众入口、休息区、后勤保障区等垃圾高产区域,垃圾分类相关设施设备已完成设置。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筹备工作进入最后冲刺的关键阶段,羊城大地不仅跃动着紧张的备赛节奏,更澎湃着一股以“绿色低碳”引领城市品质能级双提升的磅礴力量。
赛事有期,绿色无限。当竞技的激情与环保的理性相碰撞,广州以赛事为支点,巧妙撬动城市发展格局,将全运盛会转化为驱动绿色转型的强大动能,生动诠释“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的广州实践。

3 垃圾分类成“美学竞赛”!从CBD到美丽乡村,广州解锁宜居密码
一城之美,始于颜值,精于品质,终于为民。城市清晰可见的变化,折射出广州在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上迈出的坚实步伐。而垃圾分类,正是这项系统性工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在广州,垃圾分类工作正以润物细无声的姿态,重塑着城乡的生态与人文格局。“十四五”以来,广州以系统性思维推动垃圾分类,深度融入“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与绿美广州生态建设。有效打破了城乡环境治理的界限,使洁净与美丽从城市社区向乡村田野同步延伸。
垃圾分类这项精细的社会治理,如今已结出丰硕的生态果实。它持续优化着人居品质,重塑着城乡面貌,扎实提升了“花城”广州的宜居、宜业、宜游水平,生动回应了市民对优美生态环境与高品质生活的新期待。广州正通过一系列创新实践,将“关键小事”的系统效益转化为可感可及的“生态红利”。

4 广州的隐藏实力:十万“分类先锋”如何激活一座城?
在广州的社区、街巷,每天清晨和傍晚,总有一抹抹“志愿红”活跃在垃圾分类投放点旁。他们或许是退休的“秀全大妈”,或许是朝气蓬勃的“小青苗”学生,又或是利用碎片时间参与守桶的上班族。
无数个他们汇聚成十万“分类志愿先锋”。如今,广州有超过10万名注册志愿者、3028个服务组织、11个市级驿站……这些数字背后,是这座“志愿之城”将垃圾分类从一项环保行动升格为基层治理宏大叙事的生动实践。
从体系化构建,到社会化动员,再到创新实践,广州正以“志愿红”为笔,以基层实践为墨,走出志愿之城的新路径。全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在全国29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评估中连续名列前茅,位列超特大城市第一档第二名,并于2024年荣获“全国垃圾分类志愿先锋城市”称号。

5 从“随手扔”到“随手分”,广州花5年让垃圾分类成了肌肉记忆
今年5月,一场“捡骑”之旅掀起了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周活动热潮。参与者在珠江畔的清风中骑行,沿途捡拾垃圾、传播分类理念,让绿色新风吹向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垃圾分类是一项涉及多方协同、精准施策的长期工程,关键在于激发广大城乡居民的自觉参与和主动作为。活动不仅是低碳生活的生动实践,更成为广州推动垃圾分类从“好习惯”向“新时尚”转变的鲜活缩影。
“十四五”期间,广州把垃圾分类纳入《广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依托文化培育提升公众认同,不断将治理的“执行力”转化为全民的“行动力”,真正沉淀为市民日行不觉的文明习惯,引领低碳生活成为新时尚。
一场全民参与的分类实践,折射的是一座城市文明程度的跃升。垃圾分类工作正日益融入广州的城市肌理,成为超大城市迈向“韧性城市、低碳城市”进程中坚实而广泛的社会根基。

6 AI监管,机器人分拣!破解垃圾围城,广州治理有“数”
在广州社区内,安装了AI识别摄像头的垃圾投放点,实时为居民正确垃圾分类行为点赞;城市道路上,数千台环卫作业车辆纳入系统管理,作业质量在线检查考评;终端压缩站里,搭载高速分拣机器人的AI分选产线精准识别可回收物,使垃圾减量率超过40%。
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是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必答题,它既与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息息相关,也是衡量社会文明的重要体现,对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创新基层社会治理都有着重要意义。
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广州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方位提升城市智慧化管理与科技协同创新能力。五年来,广州构建起覆盖全链条的垃圾分类数字管理“新范式”,不仅在破解“垃圾围城”难题上取得突破性进展,更在数字时代重构了城市管理的智慧逻辑,为全国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系统性、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7 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88%,越秀交出高分答卷
社区里,垃圾分类博览园变身孩子们的生态课堂;楼宇中,区级讲师团携专业课程走进企业……这一幅幅生动画面,映照出越秀区将垃圾分类从治理任务升华为城市精细治理实践的坚定步履。
“十四五”期间,越秀区系统破解老城治理难题。如今,越秀黄花岗垃圾分类博览园、华乐街的“零浪费趣分类”生活站持续传递越秀故事;全国“生活垃圾分类达人”在越秀诞生;“两网融合”模式入选全市经典案例。
越秀区以有限空间为纸、系统治理为笔,正绘就一幅“分类引领新风尚、资源循环促发展”的文明画卷。

8 “邻避设施”变“社区景观”,海珠创建四批星级投放点321个
在广州海珠的许多街区,垃圾站点的存在感正一点点变低。
不是被隐藏,而是变得不再打扰——桥底不再飘出异味,春节后的年桔不会堆在街头等清运,甚至孩子在分类回收柜前停留的时间,也比过去多了一两秒——
在滨江街,曾被视为“成本高、价值低”的低值可回收物,已通过“两网融合”重新进入循环体系;
在南华西街,年花年桔被集中回收处理,复种再利用,让节日废弃物重新回到城市绿化土壤;
在龙凤街,红马甲志愿者不是临时应急力量,而是熟悉每一条巷子、每一户人家的社区陪伴者。
这些看似零碎的现场瞬间,正是城市精细化治理最真实的入口。
过去五年间,海珠将垃圾分类转变成为嵌入生活结构的系统工程来推进:党建提供方向,以社区与市民参与贯穿全链路——从投放点形态的更新,到回收网络的再造,再到科技赋能、志愿联动与文化嵌入的协同推进,逐步走出一条既具治理效能,也能被日常生活温柔接住的路径。
当垃圾分类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自然的一部分,它便成为一种新时尚。海珠,正在让这种时尚扎根于生活,重塑城市代谢系统,也延展出城市文明的新的温度。

9 告别脏乱差!荔湾将垃圾“桶点”变成社区“景点”
值此广州全面迎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之际,美丽广州环境建设工作更显得尤为重要。“赛前为赛事,赛后为城市”,广州市以城市盛事之机,全面提升人居环境、街区景观、社区风貌,从点滴细微之处推进美丽广州建设见实效。
从“邻避”效应的“桶点”到整洁多彩的“景点”,荔湾区将推进垃圾分类工作作为提升老城活力的重要抓手,努力让整洁的城市面貌成为人们对广州的第一印象。根据住建部《关于进一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若干意见》,我国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总体尚处于起步阶段,在落实城市主体责任、推动群众习惯养成、加快分类设施建设、完善配套支持政策等方面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针对上述普遍难点、堵点问题,荔湾区持续推进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全面提升和优化投放点装置及布局,倡导垃圾分类全民参与,人人有责。

10 天河:分类“分”出高颜值,城市客厅迎八方来客
当全运的脉搏与城市的律动同频共振,一座城区的品质与担当,便在每一个细节中熠熠生辉。
“十四五”是天河区垃圾分类工作从“制度化”迈向“精细化”、从“新时尚”成为“新习惯”的关键五年。在天河,昔日零散的投放点,已升级为集智能、美观、便民于一体的智慧箱房;曾经困扰的收运难题,化为“专桶专用、专车专收、专线专运”的全链条闭环。
迎全运盛会,塑城市新颜。作为广州市的中心城区,天河区垃圾分类投放点和生活小区数量在全市各城区中排在首位。近年来,天河通过持续优化分类体系、强化执法监督、推动全民参与,形成了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治理的良好格局,为超大城市中心城区垃圾分类工作提供了天河实践样本。
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天河区生活垃圾资源利用率稳步提升,2025年上半年生活垃圾资源利用率达88%,生活垃圾处理总量逐年递减。
全运的序幕即将拉开,一个因运动而更富活力、因分类而更具品质的天河,正交出“绿色答卷”,以优质的城市环境迎接八方来客。

11 日产生活垃圾全市第一,白云如何破解城乡多元治理难题?
作为广州市面积最大、常住人口最多的中心城区,白云区城市形态多样,既有大型高档小区,还有老旧小区、开放式社区;城乡二元并存,城中村和农村的体量也很大。人口密度大,流动人口多,白云区日产生活垃圾超过4000吨,位居全市第一,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存在较大挑战。
垃圾分类是系统工程,需久久为功。白云城管以“5G+AI”双轮驱动,创新打造集感知、分析、服务、指挥、监察于一体的“白云智慧城管”系统,将智慧化贯穿投放、收集、运输、处理全环节,探索出一条城乡多元场景下的精细化治理路径,全力创建全国垃圾分类示范区。其中,“云站桶”社区志愿服务活动被国家住建部评选为优秀案例在全国推广。

12 化“场景”为“风景”,南沙解锁垃圾分类新体验
“以前觉得垃圾投放点又脏又臭,现在小区里的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区域像个小花园,散步时还能学习分类知识。”
南沙街道云山诗意小区居民黄先生的直观感受,勾勒出南沙区“十四五”以来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核心突破——以场景融合创新为抓手,通过场景改造、智造与再造,打破生活垃圾分类与生产、生活、生态场景的壁垒,推动垃圾分类成为低碳生活新时尚,生活垃圾分类从“全域覆盖”走向“全链提升”,从“社会参与”走向“习惯养成”。
截至2025年9月,全区128个行政村(含1个城中村)、40个社区,145个物业居住小区、35个无物业管理片区,约2200个三类单位均实现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全覆盖,打造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823个,其中定时投放点301个、误时投放点522个。同年,南沙区资源化利用率87.53%、生活垃圾控制率10.63%、厨余垃圾分类率19.93%、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出品:南方日报珠三角新闻部 广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
监制:林焕辉
策划:龚晶 冯艳丹
采写统筹:冯艳丹 马艺天
编辑统筹:殷剑锋 何山
版式统筹:范家骏
采写:南方+记者 冯艳丹 马艺天 黄舒旻 钟晓宇 周甫琦 郑慧梓 吴雨伦 郎慧 郭苏莹 谭超 张翊伟
成都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