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瞎写提示词了! 用对这5个框架,AI秒变你的写作外挂,效率翻十倍不是梦。
你是不是也经常对着AI工具发呆,输入“帮我写个爆款标题”后,得到一堆味同嚼蜡的废话? 别怪AI,是你没给它“说明书”。 就像让一个天才厨师只给你做“好吃的菜”,却不告诉他口味、食材和场合,结果能好到哪去? 高手早就甩开你几条街了,他们用的不是玄学,是结构化提示词框架。 RTF、CTF、TREF、GRADE、PECRA,这五个名字听着唬人,其实就是给AI的“角色剧本”、“任务清单”和“格式要求”。 搞懂它们,你指挥AI就像指挥自己的手,指哪打哪。
先说最简单的RTF:角色、任务、格式。别小看这三个词,它能把模糊的需求变成精准的指令。 比如,你想让AI写篇产品评测,别只说“写个评测”,要说:“你是一个毒舌又专业的科技博主(角色),任务是评测最新款的无线耳机,重点吐槽它的续航和佩戴舒适度(任务),格式要求是800字以内,开头必须有个抓人的反问句,中间分三个优缺点段落,结尾要带点幽默的总结(格式)。 ” 试试看,出来的内容绝对比你之前瞎指挥的强一百倍。 很多新手总以为AI能猜透心思,其实它最怕的就是模糊。 给它明确的角色,它才知道用什么语气说话;给它具体的任务,它才知道重点写什么;给它严格的格式,它才知道怎么排兵布阵。 这就像给员工派活,不说清楚职位、KPI和报告模板,活能干好吗?
再进阶一点,试试CTF:背景、任务、格式。 这个框架适合写邮件、报告或者需要代入情境的内容。 举个例子,你想让AI帮你写一封项目进度汇报邮件。 别直接说“写个汇报”,要说:“背景是上周客户临时增加了三个新需求,导致原定本周上线的模块延期了(背景),任务是向老板汇报当前进度、延期原因和新的上线时间表(任务),格式要求是商务邮件风格,开头致歉,中间用项目符号列明关键点,结尾给出明确的补救措施和请求(格式)。 ” 加了背景,AI写出来的东西才有血有肉,知道该强调风险还是该突出解决方案。 没背景的指令,AI写出来的东西就像空中楼阁,看着漂亮,落地就散架。 它不知道客户的脾气,不知道老板的关注点,更不知道延期的严重性,写出来的东西能有用吗?
如果你觉得还不够细,那就上TREF:任务、要求、期望、格式。 这个框架简直是强迫症和细节控的福音。 比如,你想让AI给帮你加班的同事写封感谢信。 别只说“写个感谢信”,要说:“任务是给张工写一封感谢邮件(任务),要求必须提到他上周五熬夜帮你调试代码的具体事例,并且语气要真诚、温暖,避免官方套话(要求),期望是通过这封信让张工感受到团队的认可,并且下次还愿意帮你(期望),格式是简短的内部邮件,不超过200字,开头直接点名感谢,结尾可以加个轻松的表情符号(格式)。 ” 看看,任务、要求、期望、格式,一个都不能少。 要求是底线,期望是目标,格式是门面。 AI只有同时满足这四点,产出的内容才能真正打动人。 很多人写提示词只提任务和格式,结果AI写出来的东西虽然结构对了,味道完全不对,就是缺了“要求”和“期望”这两个灵魂。
玩得更溜的,可以用GRADE:目标、请求、行动、细节、示例。 这个框架适合做分析、调研或者需要深度思考的任务。 比如,你想让AI帮你分析竞品。 别只说“分析一下竞品”,要说:“目标是找出我们新款智能手表在运动健康功能上相比竞品的核心优势和致命短板(目标),请求是收集Apple Watch Series 9、华为Watch GT 4和小米Watch S3这三款产品的具体参数、用户评价和营销卖点(请求),行动是将这些信息与我们产品的对应功能进行逐项对比,是心率监测准确度、睡眠分析深度和运动模式丰富度(行动),细节是数据要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用户评价要引用原话并注明来源平台(细节),示例是比如‘竞品A的心率监测在跑步时误差高达±5bpm,而我们的产品通过XX算法将误差控制在±2bpm以内’(示例)。 ” 有了示例,AI才知道你想要的对比颗粒度有多细,是泛泛而谈还是刀刀见血。 没有示例的指令,AI很容易给你一堆正确的废话,看着数据满满,实则毫无价值。
最高阶的玩法是PECRA:目的、期望、背景、请求、行动。 这个框架把前几个框架的精髓都融合了,适合做策划、规划或者需要系统性思考的任务。 比如,你想让AI帮你规划新产品的目标用户画像。 别只说“做个用户画像”,要说:“目的是为了给下个月上市的新款降噪耳机制定精准的社交媒体投放策略(目的),期望是最终能输出一份包含年龄、职业、收入、兴趣爱好、消费习惯和社交媒体使用偏好的详细画像报告,精确到能指导我们选择在哪个平台、什么时间、用什么风格的广告(期望),背景是这款耳机主打25-35岁都市白领的通勤场景,价格定位在中高端(背景),请求是通过分析行业报告、社交媒体热门话题和竞品用户评论,提炼出目标用户的核心特征和痛点(请求),行动是先列出可能的用户维度,再逐一填充数据和洞察,最后整合成一份结构清晰的报告(行动)。 ” 目的决定方向,期望决定深度,背景提供土壤,请求明确范围,行动规划路径。 五个要素环环相扣,AI想跑偏都难。 用这个框架,你得到的就不是零散的信息点,而是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
这些框架不是让你死记硬背的教条,而是帮你理清思路的工具。 下次再跟AI打交道,先问问自己:我到底想让它扮演什么角色? 完成什么具体任务? 在什么背景下? 有什么硬性要求和软性期望?最终要什么格式? 把这些想清楚了,再套进对应的框架里,你的提示词瞬间就能从“小学生水平”升级到“专业编剧”级别。 AI不是不够聪明,是你没给它发挥聪明的机会。用好这些框架,你会发现,不是AI在帮你,而是你在用AI重塑自己的工作流。 效率? 那只是最基础的副产品。
成都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